日志详情

朱德的扁担

封娇2022/11/17分类:教学设计

《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内容 《朱德的扁担》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篇课文。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个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课文。故事语言简洁,内容紧凑,分别讲述了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本单元继续重视“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以“读”为主,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流程来学习伟人故事。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单平实,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二、整体设计思路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道儿挑粮,战士们心疼他藏起了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第四段讲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课后练习题说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清晰地提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课后题选一选,连一连,练习动宾短语的搭配,明确了本节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⒈巩固“朱、德”等14个字,会写“扁、担”2个字。借助图片和上下文了解“山高路陡、不料、越发”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4.借助词语,复述故事的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难点: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五、教学策略 教法:在读中感悟内容法;师生互动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借助词语、复述课文法 六、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指导书写 1. 图片导入:(多媒体导入图片) 2.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图片后用蒙层擦出扁担)齐读:扁担(正音) 扁担是做什么用的?(用竹或木制成的挑重物的工具)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根特殊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教师板书 16.朱德的______,扁担怎么写呢? (板中板功能) 3.指导书写“扁、担” (希沃汉字学科工具功能) (1)观察实物扁担,了解扁担的特点“扁”以及用途。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组成部分,写的时候注意的地方。 “扁”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户的一撇要长,包住下面的部分;户字头写窄,做到半藏半露。 “担”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要做到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左右两部分要紧凑;旦的竖要压竖中线,提手旁的横和旦的横折的横齐平。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5)相互评价,进行修改。 (移动授课) 4.齐读课题:16.朱德的扁担(简单介绍朱德)(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希沃白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借助希沃白板汉字功能,指导孩子写好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 ( )和( )们一起( )。战士们很( )朱德,所以战士们把他的扁担( )了,不料朱德又( )来一根扁担,并且写上“朱德的扁担”5个大字。 生借助提示进行交流。 2.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词语:毛泽东同志 朱德同志 带领队伍 井冈山 会师(超级分类的课堂活动) 认读词语。 (2)问题引领:哪两支队伍会师了?在哪里会师了?会师是什么意思?(看图)(蒙层功能) 会师:见面、汇合、会面 3.朗读第一段。 (1)点名读,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生字的读音及课文的内容。 (3)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小组齐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 (4)读出感情(会师的喜悦和敌人就在山下的危机感)。 【设计意图】通过点名读,男女生赛读,小组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上课能更加有激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二段 (1)指名学生逐句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粉碎围攻、储备粮食 (3)正因为粮食如此重要,所以朱德司令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了,但是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4)小组合作学习: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挑粮很辛苦?再次阅读课文2自然段,并且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小组交流。(蒙层功能) (5)结合生活实际和图片重点解析“五六十里”“山高路陡”。 联系生活:大家有没有去过水上公园,一般怎么去(公交车、私家车、地铁),开车要1个多小时,五六十里就是从我们这到水上公园的距离,如果步行要5个小时。远不远?这么远,山路陡峭,所以说“非常难走”揭示“难”。 借助图片:大家有没有爬山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想象一下,如果挑着满满的粮食,走这么远的路,再去爬如此陡峭的山路,会有怎样的感受?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补充资料: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6)指导朗读:再读第二段,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 2.学习第三段:朱德下山担粮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走在最前面的就是( ),仔细观察他是怎样挑粮的,试着补充下面的句子? 补充填空:他穿着( ),戴着( ),挑起了( ),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蒙层功能 ) (2)课文是这样写的:(运用希沃白板的蒙层展示)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了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3)观察加红的字,你发现了有什么特点(都带着字、都表示人的动作)说出几个这样带着“着”字的词吗?(拿着、端着、吃着),只会说这样的动词还不行,还要会搭配,比如: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4)练习词语搭配(找一找游戏,)(知识配对的课堂活动) (5)战士们白天挑粮,晚上可以得到休息,朱德同志又是怎样,哪些地方值得越发敬爱? ①课件出示: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整夜整夜”说明了什么? ②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谈感受?(心疼、敬爱)带着敬爱之情读读这句话。 ③你会对朱德说些什么呢?会怎么做呢? (6)战士们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没有了扁担,就不用担粮了,朱德又是怎样做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敬爱? 课件出示: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不料是什么意思?(没有想到)写上字表明这是朱德的扁担,战士们不能再藏了,他还要和大家一起担粮爬山。 朱德同志下定决心还要继续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吃苦,一起受累,这就叫“同甘共苦”。板贴:同甘共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练习生活实际和借助图片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希沃白板的知识配对的课堂活动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动宾短语的运用。 (四)升华情感,复述故事 1.教师引读,深化情感 引读—— 同学们,当生产的粮食不够多,需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去挑粮,朱德同志—— 生读:也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我们的朱德同志仍然——生读: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当晚上战士们已经入睡,我们的朱德同志还在 生读: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当战士们心疼他,把扁担藏起来时,我们的朱德同志—— 生读: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同学们,这样的同志怎能不让人越发敬爱呢?带着敬爱之情齐读 课件出示: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师生赛读,感受朱德的崇高品质。 3.朱德同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课件出示)(拍手齐读)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4.借助词语,讲故事(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 第一自然段: 会师、红军、敌人 第二自然段:挑粮、争 第三自然段:白天、晚上;藏、找 第四自然段:敬爱、不藏 要求:按顺序、讲清楚、讲完整。 【设计意图】:师生共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练课文内容,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借助关键词语,讲清要求,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做到方法引领,方便学生接受知识。 (五)推荐阅读 朱德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写在了《朱德的故事》这本书,其中有一个故事叫《朱德三奇》,朱德到底有哪三奇呢?可以到图书馆和上网去阅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阅读书籍,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板书展示 16 朱德的扁担 会师 挑粮 险、难、累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敬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