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
唐富仙2021/7/22分类: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领域,为教学服务,从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有形的媒体技术,转化为教育无形的系统技术、教育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等功能。遵循教育规律,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必然性
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必然性。
二、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1、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
教材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些基本地理原理和个别地理现象,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能够从网上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比如在进行“美国工业地带”教学时,运用网上下载的世界多维地图,对北美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从而即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地理技能――读图能力,又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美国的地理环境对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地带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美国工业地带的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材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地理原理时,比较直白,学生理解时比较困难,但是通过网络资源上的一些动态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从而许多难点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学习“地球公转意义”时,学生对地球公转时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等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要凭空讲解清楚也比较费力,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多个有关“地球公转意义”的课件,有的是用FLASH制作的,有的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比较全面地演示了地球在公转时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学生得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意义”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对学习地理更有兴趣。
2、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学中难以提供的环境和技术,特别是在学生分析地理信息时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比如,八年级地理“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首先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是否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让学生在网上寻找出各个影响因素以加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正确与否,又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如何与地理教学进行整合
1、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例如,对于“海陆的变迁”“大洲和大洋”等几个教学难点的处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从而替代以往教师主讲的教学形式。教师事先在网络上下载一组“海陆的变迁”的课件,教学时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出示具体任务,结合教材资料和相关课件,理解海陆变迁的形成过程。学生先是浏览课件和教材,教师巡视,以解答学生的个别疑问,对于学生共同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全班作解答,以帮助学生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以形成小组同学的统一认识;再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分别阐述本组的认识或理解,教师对各小组的阐述进行评价,肯定正确的阐述,纠正错误的认识,最后全班形成共识。
当然,这样的角色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味着建构将会事倍功半,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师的作用不能有丝毫的忽视。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3、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社会的人类生存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信息社会的忧患意识的教育,让其树立忧患意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是信息日益丰富,信息的作用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冗杂信息的增加。为了使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以提高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健康的发展。
4、地理教学融入信息技术使评价体系发生转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育的同时,教育的评价系统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注重于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否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查找学科内容;运用信息手段分析学科知识;运用信息头脑将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这些内容将是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依据,而不在是以“分数论英雄”,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现在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课程整合实践及问题的解决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例一: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进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实例二:《中国的民族》采用了多媒体信息的引入法,先让学生观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风情图片,从而归纳出民族的概念、种类等。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如: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教材如果以将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的问题。
(2).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
(3).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但是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一些困难
现在教师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虽然经过多方努力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地理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当前计算机的数量还不能满足,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配置还很低,使计算机的利用受到章碍。现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许多幅面影响,因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这样就使网络与学生之间有了一定距离,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目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