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杨丽娟2022/11/26分类:教学设计

2节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去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并推导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组演示实验,证明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教学难点

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规律

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个性化修改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日)

(一)引入新课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我们可以用公式p=F/求出这个压强的大小,其中由于F是由G产生的,所以上式可以写为p=F/S=G/S。这时我们往往会说,这个压强的产生是因为物体受到重力的缘故。

    如果用这个杯子装上水,水对杯子有压强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看看每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

(二)讲授新课

分组演示实验,证明液体对盛载它的容器有压强

1、 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缘故。(板书1

2、 液体内部有压强。

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缘故。

3、 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的缘故。

得到结论:液体对盛载它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板书2

提出问题:为什么越靠近塑料瓶底部的水柱射程越远?

  〔猜想与假设〕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可能有:

                                                             

要验证猜想和假设,需借助有效的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仪器可以实现这组实验?            

压强计的构造:U型管,软胶管和带有薄膜的探头。(让学生自己先摸索一下使用方法)

压强计的原理:用手指轻摁薄膜,对薄膜施加一定的压力,这个压力产生的效果体现在:可以令U型管左、右两管的液柱产生高度差,且用力越大,产生的高度差越明显,即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越大。

压强计的使用:当我们把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液体中,我们就可以根据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柱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了。同时,我们可以把压强计挂在容器壁上,用手调节方向旋钮,观察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分组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另附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器材〕压强计、盛液体的容器、水等

在猜想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记录与分析〕

假设,我们研究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我们往往令到密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物理量都不变。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出一个这样的表格:

实验次数

深度

压强计的高度差

1

较深

2

较浅

3

同一深度

朝上

4

同一深度

朝下

5

同一深度

朝侧面

实验并填表。

猜想一、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提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有何关系?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板书)

得出结论后,启发同学们思考“深度”指什么?让学生明确:深度指从液面到液体内部某一位置的距离。(课件)

猜想二、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种类(密度)有关。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板书)

猜想三、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结论:无关。

猜想四、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重量有关。

结论:无关。

利用课件对比,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准确归纳出结论。(课件)

〔归纳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                                           

                                                                

引出液体压强公式。(板书3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重力

2、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盛载它的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ρ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

h 指从液面到液体内部某一位置的距离,单位是m

     

教学反思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2节 声音的特性